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包括人工干预下形成的第二自然)力量(物质和能量)或作用的总和。也是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ECO)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相互交错,太阳系就是一个生态系统,太阳就像一台发动机,源源不断给太阳系提供能量。

生态平衡(ecological equilibrium)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生态系统一旦失去平衡,会发生非常严重的连锁性后果。例如,五十年代,我国曾发起把麻雀作为"四害"来消灭的运动。可是在大量捕杀了麻雀之后的几年里,却出现了严重的虫灾,使农业生产受到巨大的损失。后来科学家们发现,麻雀是吃害虫的好手。消灭了麻雀,害虫没有了天敌,就大肆繁殖起来、导致了虫灾发生、农田绝收一系列惨痛的后果。生态系统的平衡往往是大自然经过了很长时间才建立起来的动态平衡。一旦受到破坏,有些平衡就无法重建了,带来的恶果可能是人的努力无法弥补的。因此人类要尊重生态平衡,绝不要轻易去干预大自然,引起这个平衡被打破。

生态事件:

①历次公害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日本四日市哮喘病事件,美国洛杉机的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日本富川县痛痛病事件。

②资本与现代科技:生态环境问题是工具理性的现代技术在消极方面的体现,资本与现代技术是导致环境问题的两个基本因素。一方面资本的无限扩张性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构成矛盾;另一方面,现代技术的反自然特性与生态系统的自然性构成矛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现代技术创造了自然界不存在的物质;二、人造物进入自然界,使自然界无法循环再生,自然界的自我平衡能力被打破。

生态伦理:

从生态系统的价值论证人保护生态的伦理责任是不充分的。生态问题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自身生活世界的问题,据马克思的分析,“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生产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自然界不在社会之外,而在社会之中,即,自然不在人之外,而在人之中,人对自然环境的责任就是对自身存在的责任。这一本体论是生态伦理的基础。

生态环境问题: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历史上,我国和世界上不少国家都曾经历过不同程度的生态环境问题,有的甚至是巨大的生态灾难。即,生态平衡被打破,形成人与自然的严重失衡。

我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1. 自然环境先天不足
  2. 水土流失仍很严重
  3. 荒漠化面积呈扩大趋势
  4. 水资源紧缺,污染严重
  5. 森林覆盖率低,增长缓慢
  6. 生物多样性减少

我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组织有关部门编制《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通过,于1998年11月公布实施。

       《规划》要求从现在起到2010年坚决控制住人为因素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努力遏制荒漠化的发展。生态环境特别恶劣的黄河长江上中游水土流失重点区以及严重荒漠化地区的治理初见成效。从2011年到2030年,在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的基础上,大约用20年的时间,力争全国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争取全国60%以上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地区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理,黄河长江上中游等重点水土流失区治理大见成效,治理荒漠化土地面积4000万公顷,新增森林面积4600万公顷,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4%以上,各类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达到12%,新增人工草地、改良草地8000万公顷。

重点治理区的生态环境开始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从2031年到2050年,再奋斗20年,全国建立起基本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系统,全国生态环境有很大改善,大部分地区基本实现山川秀美。

艾力森创始人早在1980年代就与著名的三北防护林总指挥王战学部委员等建立联系,并就农村生态问题、水土保持问题求学于云南大学。现在,艾力森着眼于生态环境调查、普查,生态要素及资源监测研究等调研服务,并把生态要素用于人居建设、乡村发展等领域。

Copyright © Beijing Allison Zhongyan Consulting Co., Ltd. 2021.All right reserved.
  Numéro de dépôt:Beijing ICP Bei 17067632 - 1
  Déclaration juridique   Clause de confidentialité